敏感皮肤发病因素再认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pidermal thickness 敏感皮肤发病因素再认识

敏感皮肤发病因素再认识

2022-09-17 1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敏感皮肤( sensitive skin)特指皮肤的一种高反应状态,可以发生于生理或病理(如激素依赖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状况下,主要累及面部。敏感皮肤临床十分常见,多种因素如地区、种族、文化、性别、年龄、环境、疾病等与敏感皮肤的发生可能相关。

地区、种族及文化

不同地区、种族和文化差异是影响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特征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同的地区及国家开展了关于敏感皮肤的问卷调查,同时也针对不同的种族及文化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其发生率差异较大,但关于种族间的发生率差异还存在争议,不同的文化因素可能对敏感皮肤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年龄分布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某些生理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包括表皮和真皮厚度的减少,水合作用的减少,通透性的增加以及伤口愈合的减慢。依据这种变化通常可以推断皮肤变得更容易受到衰老的刺激,但相关调查并没有呈现一致性结果。目前关于年轻人与老年人对皮肤刺激的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异存在争议。

性别分布

男性的表皮厚度大于女性的表皮厚度,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女性的敏感性更高的原因。

男女不仅存在发生率差异,在严重程度上也有差异。在201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男性对皮肤敏感性的表现倾向于不太严重,与女性相比,较低的百分比表示“非常敏感”,较高的百分比表示“轻微敏感”。但男女之间的差距可能正在缩小。有可能因为男性的敏感皮肤产品销售的增加,推动了男性对敏感皮肤的文化接受。在全球对皮肤科医生的调查中,大多数医生表示他们同意或强烈同意他们已经注意到报告的男性患者有所增加。

皮肤类型

Fitzpatrick III型皮肤敏感的发生率也高于Fitzpatrick IV型皮肤。在国内的一项研究中,大多数参与者为Fitzpatrick皮肤分型III型(12.0%)或IV型(86.2%) ,I或II型很少(只有1.8%) 。其中非常敏感和敏感的Fitzpatrick III型的回复者明显多于IV型。具有皮肤敏感的症状的受访者,有18%的干性皮肤,16.70%油性皮肤和8.04%中性皮肤。非常敏感和敏感皮肤的发生率在干性或油性皮肤中明显高于中性皮肤。

部位

对于许多人来说,“面部敏感皮肤”是“敏感皮肤”的同义词。因面部受神经高度支配,可能会更敏锐地感觉到不适。与其他一些解剖部位相比,面部皮肤会接触到更多种类的产品,例如清洁剂、化妆品和剃须用品。由于面部通常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受到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此外,面部的外观变化更容易得到关注,因此可能会容易将其面部感知为敏感。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关注除面部以外的其他解剖部位对敏感皮肤的反应。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人员发现,感知到的面部敏感皮肤的患病率多高于其他解剖部位。然而,对于敏感皮肤并非局限于面部,不应忽略身体其他部位存在的敏感状态。

影响因素

与敏感皮肤发生的相关因素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这些因素在不同的研究中并非一致,相对来说温度和湿度在多项研究中都与皮肤敏感有明确关联。2012年中国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温度变化,寒冷和高温(与皮肤敏感相关,而其他环境因素没有明显相关性(污染,空调,风,干燥和潮湿的空气)。

在中国人群中,阳光和干燥作为面部敏感皮肤的触发因素的女性多于男性。而情感是男性次于护肤产品的第二个触发因素。似乎性别与面部对某些外部刺激的反应具有一定关联。

敏感皮肤似乎与女性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和更年期的波动相关,与敏感皮肤有关的体征和症状也与月经周期有关。Falcone等报道,绝经前的受试者中大约有一半认为月经周期影响了他们的皮肤。绝大部分经期症状明显的绝经前妇女表示,相对于症状不明显的妇女,其皮肤在月经周期的某些阶段变得(更)敏感。同样,绝大部分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症状明显的妇女表示,与症状不明显的妇女相比,绝经后皮肤变得(更)敏感。

疾病

众多疾病如激素依赖性皮炎、痤疮、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和特应性皮炎都可以出现皮肤敏感的表现, 一些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如肠易激综合症等这些系统性疾病与敏感性皮肤之间的关联。

在国内的一项研究中,有24.25%的参与者声明他们在研究时患有皮肤疾病,常见疾病为痤疮、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和特应性皮炎。而印度的一项研究显示“敏感性皮肤”组中的受试者罹患皮肤病的可能性较“非敏感性皮肤”要高出3倍。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与非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相比,报告特应性皮炎、痤疮、银屑病、白癜风、激素依赖性皮炎或接触性皮炎的可能性高2~4倍。在敏感性皮肤组中,儿童时期的特应性皮炎或湿疹病史更为常见。在韩国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果。

小结

总体上讲,敏感皮肤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生理、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随着研究的增多和深入,发现敏感性皮肤发生在不同人群、年龄、性别、部位等各有其特点,同时气候的变化及皮肤病史与敏感性皮肤的发生可能相关。尽管目前已有较多针对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调查, 但仍由许多尚待完善之处。

目前有研究开始关注客观检查方法用于敏感性皮肤的判断。虽然早期研究表明,敏感性皮肤和皮肤屏障之间存在联系,尝试通过使用表皮水分流失(TEWL)测量来发现敏感皮肤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但存在众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并且很难通过特定的检测手段评价对特定刺激物的个体反应与自我感知存在必然的联系。个体对刺激的敏感性并不能预测对其他人的敏感性。因此保证流行病学调查的一致性,可能对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钱添,郝飞.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皮肤科学通报,2020,12,37(6):569-563.

[2]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01):10-13.

[3]Farage MA.Does sensitive skin differ between men and women?[J].Cutan Ocul Toxicol,2010,29(3):153-163.

[4]Sandby-Mller J,Poulsen T,Wulf HC.Epidermal thickness at different body sites: relationship to age,gender,pigmentation,blood content,skin type and smoking habits[J].Acta Derm Venereol,2003,83(6):410-413.

[5]Xu F,Yan S,Wu M,et al.Self-declared sensitive skin in China: a community-based study in three top metropolises[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3,27(3) : 370-375.

[6]Saint-Martory C,Roguedas-Contios AM,Sibaud V,et al.Sensitive skin is not limited to the face[J]. Br J Dermatol,2008,158(1) : 130-13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